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分析
姚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西安710068)
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姚涛(1980-),男,陕西澄城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从事国民经济与农业经济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体制、战略、经济的开放水平以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本文结合大量的数据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基本的整理与分析和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基本状况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2885(2010)01 03 0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构与规模、产业分工地位与环节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经济总量(GDP)2008年底已经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三,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进出口商品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长率为17.4%,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由1985年的1.8%提高到2008年的7.9%;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4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3045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2%;利用外资几乎从零开始,到2008年年底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逾8526亿美元,已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我国已成为真正的贸易大国[1]。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积极应对,采取了扩大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各项进出口数据开始止跌回升,但我国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外贸体制、外贸战略、经济的开放水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整理与分析,并作简单的思考。
一、逐步破除计划经济下的外贸体制,以贸易理论和对市场经济的分析为基础,逐渐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外贸体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外贸实行的是国家专营的外贸垄断体制,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没有任何利润考核指标,因而经济活动主体没有积极性,外贸的作用被简单化为互通有无和调剂余缺,相当于现在的互购贸易,这种定位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这一时期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一个热点,当然,这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分不开的。实际上,外贸体制的改革实践从1983年就已开始,当年,外贸行业开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政企职责分开,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改革指导思想;1991年,国家全面取消了财政的补贴,通过外汇留成额度支持出口。这一时期的外贸体制改革体现了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不仅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也指明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掀开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篇章。1994年,以汇率并轨为主要内容的汇制改革开启了新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序幕,2001年我国加入WTO,外贸体制逐步朝着市场化方向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主要表现在汇率体制、外贸发展战略、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2003年4月国内贸易部与对外经济贸易部合并,成立商务部,各省也对应成立了商务厅,这标志着内外贸融合的开始。
加入WTO后,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加入前的15.3%降低到了2007年的9.8%。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从14.8%降到了8.9%;农产品从平均23.2%降到了15.2%,到2005年1月1日,中国绝大多数的关税削减承诺已执行完毕。中国修改和新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旅游、交通等众多金融和服务行业,切实履行了加入时所做的承诺。如我国政府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加入WTO之时,已允许上海、深圳、天津、大连的外资银行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加入1年内,开放了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加入2年后,开放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加入3年后,开放昆明、北京、厦门;加入4年后,开放汕头、宁波、沈阳、西安;加入5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2]。在WTO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部门中,目前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水平。
纵观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可以看出,将近30年如火如荼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是外贸理论空前繁荣,各种理论观点相互争鸣的过程,而这种理论上的大发展极大的推动着改革实践。可以说,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都不能没有贸易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理论的超前探索,也不能没有理论的诠释[3]。
二、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充实新的内涵,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1990年,针对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香港等市场的问题,为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减少政治、经济风险,争取更大的外贸发展回旋余地,我国正式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市场。1991年,为增强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外贸信誉,扭转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质量不高的形象,我国提出“以质取胜”战略,从出口商品的各个环节确保质量,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由粗放型经营转变到集约型经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1994年,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适应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原外经贸部正式提出大经贸战略。其主要内涵是: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外经贸活动,实现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促进外贸、外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对外援助、对外投资等各项外经贸业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推动商品、技术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截至2003年年底,共有11万家内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有23万余家,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对外贸易法》将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由审批制变为登记制,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更加壮大。
1999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在外经贸领域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原外经贸部正式提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其内涵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该战略实施近十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显著提高,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156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3053亿美元,但也应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外资导向及加工贸易特征,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较少,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依然不强,这些都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提到与多边贸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优先的地位。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传统的政治和军事联盟正在向经济同盟转变。我国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按照中央确定的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由贸易区工作,逐步形成全球自由贸易区合作网络。
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对外经济贸易促进开放型经济目标的实现,从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两个方面突破,走向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
通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十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国外经贸体制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迈出了关键性步伐,并且朝着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方向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就是以这一时期外经贸改革为基础的,这一阶段的外经贸体制改革释放出了巨大能量,不仅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而且推动了整体市场化改革和思想观念转变,开启了我国经贸体制与多边体制对接的进程。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为转向开放型经济思维奠定了思想和实践的基础[4]。
贸易开放是走向开放型经济的核心环节,贸易自由化是一国经济由比较封闭状态走向比较开放状态的一个关键步骤,贸易自由化一般来说包括取消进口的数量限制、减少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及统一关税等措施。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在过渡期内,贸易自由化的推行必须有稳定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防止出现因外部冲击而产生的对内、对外失衡,保证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的顺利推进。
金融自由化是一国经济由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的高级阶段的过程。根据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在放开金融市场、实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之前,必须要对本国金融市场进行较为彻底的自由化改革,如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取消信贷的行政性配合、较大改进外汇管理等。另外,放开金融市场还必须与削减财政赤字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通过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两个方面的突破,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双向跨境流动的水平和速度,推进外汇资产的多元化,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保证宏观经济稳定目标的实现,实现商品、服务和人员更加自由的流动,在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创造更多的比较利益和竞争优势,建成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
四、积极减少投资障碍和政府干预,放松投资管制,合理引导和调整利用外资的区域和行业,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
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履行WTO的各项义务,2002年,为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中国颁布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3年颁布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2004年和2007年,中国政府又两次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修订,进一步扩大了开放领域,如列入鼓励、限制和禁止类条目共有478条,同时,积极促进贸易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不再列入“限于中西部地区”的条目。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商投资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在我国大规模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增加,但随着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质量却难以保证或者说很难投资到真正需要这些资金的行业中去,挤出了大量国内资本,且各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也不协调[5]。针对这些外商直接投资的不良作用,我国也在积极的引导和调整,商务部2009年2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利用外资过于集中的制造业项目个数同比下降了39.73%,而投资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项目个数同比增长7.17%,位居各行业第二[6]。同时,在各行业利用外资的项目个数同比大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则大多较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我国利用外资的行业分布日趋合理,质量日益提高。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仍多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特区,且投资的地区也不够均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下一步深化利用外资政策的时候加以有效解决。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7]。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08/10186720633.shtml,2009年9月8日.
[2]姚战琪.中国城市服务业开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国际贸易,2009,(9):24-27.
[3]张生玲,张丽平.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三十年理论回顾[J].国际贸易,2008,(7):4-10.
[4]王子先,姜荣春.对外开放30年:迈向开放型经济目标的过程及路径[J].国际贸易,2008,(6):4-11.
[5]赵红,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8):82-86.
[6]商务部.外商直接投资分国别和地区增幅及比重一览表(2008年1—6月)[EB/OL]. http://www.mofcom.gov.cn/,2008年8月15日.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