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处
 首页 | 学术委员会 | 机构组织 | 学风建设 | 政策法规 | 科研立项 | 研究交流 | 学报 | 下载中心 
现在是: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学报>>正文
 
职学生和谐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4-04-08 12:35  

职学生和谐教育问题的思考

杨笑琪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关键要落实到学生上,学生的个性素质是否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和谐教育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不和谐现象的分析,提出对高职生进行和谐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讨对高职生进行和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职生;和谐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伟大使命和重大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也理应走在前列。而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首先抓好学生的和谐教育。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的和谐教育问题作以探讨,以期引起同仁们的共同关注和研究。

一、和谐教育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和谐校园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公众心目中,大学校园是象牙塔,是净土,是被世俗恶习沾染最少的地方。然而,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负面因素以及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校园周边环境趋向娱乐化与商业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也在侵蚀着学生的心灵,高职院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有:

首先,存在的弱势群体数量众多,影响面大。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学生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和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等。贫困群体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给学校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心理障碍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有孤独、自卑、羞怯心理,不敢与人交往,因神经衰弱、心理承受力差、情绪脆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出现,轻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

其次,自杀、伤人、杀人事件屡有发生。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杀原因也是越来越复杂。一部分学生的自杀是由于感情上遭到挫折而一时冲动,有些学生则因为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此外,由于其他纠纷而引起的自杀、伤人、杀人事件也不在少数。在现代社会高节奏与高压力的生活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弱,这是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和谐的高危因素。

再次,相当一部分学生学风浮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习风气越来越差。一些学生早上睡懒觉,晚上泡网吧,要么就是谈恋爱,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一部分学生上课思维不跟老师走,学习不动脑筋,缺乏勤奋钻研精神。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去上课,考试时投机取巧,想办法与老师拉关系。此外,学生之间的物质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讲究高消费和奢侈生活,这些现象给校园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建设和谐校园的负面影响。二是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导致厌学情绪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与学校管理中出现的法律漏洞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和谐。四是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部分学生诚信缺失为创建和谐校园带来阻力。五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对建设和谐校园提出了挑战。

和谐校园的构建关键是要落实到学生上,学生个性素质是否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在当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加强高职生的和谐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使高职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和谐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对高职生进行和谐教育的基本原则

所谓和谐教育,是指通过灌输和谐理念,以培养自我内在身心和谐,自我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和谐的品质,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形式。对高职生进行和谐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和谐理念,确立和谐关系,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和谐型高技能人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高职生的和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它是立足于“和谐”这一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由内到外的原则。

从人的和谐品质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人的自身内在和谐是外在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首先实现自我的内在和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有机地融入和谐社会之中。因此,对高职生开展“和谐”教育必须首先抓好内在和谐的教育。一个人内在和谐的要旨在于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和谐统一,实现自我内在和谐的关键在于使自己心灵的追求能够主导躯体的欲望,达到心灵需求和躯体需求的和谐统一。开展内在和谐的教育,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调节内在需求,保持与外部的和谐统一,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

(二)坚持由近及远的原则。

人类社会是否和谐,首要的或主要的取决于各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就每个人而言,他的社会关系有着远近亲疏之别。一般来说,越是亲近的关系更容易实现和谐,呈现出由近及远、由亲到疏、依次扩展的规律。因此,在对高职生进行“和谐”教育时,要首先抓好他们在家庭、在集体中的行为,打牢基础,步步提升,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和谐型人才。

(三)坚持分类施教的原则。

一是要根据存在问题分类施教,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重在抓好个别谈心和个别指导。二是根据性格特征分类施教。三是区别不同专业分类施教,认真研究本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力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四是区别家庭情况分类施教。五是区分性别进行教育。

(四)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合群和合作教育是和谐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重点。国际21世纪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学生应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目前高职生存在的问题看,合群和合作精神还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必须把“合群”和“合作”意识及其能力的教育作为高职生和谐教育的突出重点。

三、在和谐理念下对高职生进行和谐教育

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和谐校园是和谐型人才的孵化器,自我、人我、物我的和谐是和谐型人才的三种维度。因此,促进自我、人我、物我的全方位、多层次和谐,便在客观上成为和谐教育的固有使命。加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针对高职生的素质现状,提出以下方法和途径:

(一)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就是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拓宽劳动教育内涵,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学会健身”,就是要注重活动课程的实效,提高活动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个性品质和健康坚定的人格,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为目标,达到“训练与锻炼的和谐”。“学会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做中学”为基点,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学会关心”,是要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人格,注重心灵的共鸣,体现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关心”,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二)加强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必须通过实施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1旗帜鲜明地倡导主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高校的教育方向,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努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应突出和体现德育工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把握各种社会现象和国外思潮,尤其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2确立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智育主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主要解决“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加强诚信教育,树立诚信美德。应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要在加强管理上下工夫,通过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和谐心态

心理和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要高度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和谐教育,有目的地以学生的心理疏导为主,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建立宽松健康的同学友爱关系,以保持健康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环境。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力求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自助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应加强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系统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级网络系统--“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辅导人员组成,对全院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并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二级网络系统--“各系部”,负责传达执行学院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本系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三级网络系统--“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伴随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和强化,使他们能敏锐地洞察学生心理,并能合理地予以引导。

(四)加强养成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养成教育。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没能较好地接受系统扎实的文化学习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抵抗能力差,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对高职生来说,养成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或项目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身教是实施高职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由此可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陶冶学生,是古今教育家总结出的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先进的、健康的、高雅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底蕴丰厚的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发达的物质文化和优美的环境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条件;健康向上的媒介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舆论指向。

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格局,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校园和谐发展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应当充分发挥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品质,应充分利用广播、校报、网站、宣传栏等载体,结合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特色性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向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12

2]中国教育报[N20077

上一条: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析
下一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分析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科研处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鱼包头街123号
电话:029-61289721  邮编:710100
ICP备案号:陕ICP备 05001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