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推进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团省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五年来,学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于高职教育事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一是确定办学方向,学院由成人教育转制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职业院校,奠定了学院发展的基础;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发展的新途径,与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合作设立新校区,实现含光、青华两个校区功能明晰的发展布局。校园面积由35亩增加至455亩,在校高职学生由400余人增加到6000余人,专业(含专业方向)由4个增加到42个,建设校内实训室44个、校外实训基地128个;
三是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立项建设了3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名师4名,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22名;建成省级高职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22门,毕业生就业率达91%以上,2010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四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成了院级领导联系系、处级干部联系班等一系列制度,“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五是体制机制科学顺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线,确立了院系两级管理体系,教代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参谋议事功能充分发挥,依法办学、民主管理;
六是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荣获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园林式单位、西安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七是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学院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局面基本形成,在陕西省团校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对全国团属院校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学院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
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学院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们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建设、陕西建设西部强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些都为我院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改革发展,学院确立了符合现代高职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科学顺畅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品牌,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发展氛围,办学实力整体增强。这些都为学院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稳定、教育教学质量优异是学院的更高目标;省政府对高职院校加强统筹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突出办学特色,实施退出机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自身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办学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学院发展需要,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课程改革建设仍需进一步深化,服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共谋发展,努力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学院实现新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拓展办学渠道,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为陕西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思路坚持解放思想,更加重视创新。加大思想解放力度,不断开阔视野,积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改革,努力实现各方面的创新;全面提升拓展,更加重视特色。以加强内涵建设为着力点,以提升拓展为目标,凸显管理特色、教学特色、育人特色、服务特色、文化特色,提高育人质量;不断凝心聚力,更加重视人才。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人为本,汇集民智,全心全意依靠全体教职工办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加快固本强基,更加重视基础。面向未来,进一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学基础建设,有力保障学院可持续发展;加强统筹兼顾,更加重视和谐。注重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能力和谐互动,师生成长与学院发展和谐促进,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力争把学院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发展规模适度,教育教学质量优良,体制和运行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成效,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师生文化生活丰富,职工安居乐业,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1.办学规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到7000人。
2.办学条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学院发展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需要。建设一批以重点专业为主的高水平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建成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办公自动化、图书情报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园网络系统。
3.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充分就业,就业率在91%以上。
4.专业建设。科学整合现有专业,精心规划专业群布局,进一步做优做强文化、商务、金融、旅游、信息、教育等现代服务产业专业链群,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特色专业为亮点的专业群体系; 适度发展新专业,学院专业总数达35个,加大投入,倾力培育各级重点专业,引领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凸显培养管理服务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学院特色,新建省级重点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
5.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以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为引领的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构建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课程标准,加强课程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力争“十二五”期间3门课程入选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建成8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0门院级精品课程,形成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引领、省级精品课程为带动、院级精品课程为支撑的优质课程体系。
6.师资建设。到“十二五”末,学院专任教师达到 130人,教师总量(含兼职、兼课教师)达到26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的30%,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0%;加大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专业、技术培训等的力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专业课教师中“双师”教师比例达到80%;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教师阶梯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储备库,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的比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7.校园建设。以服务教学和广大师生为宗旨,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完善含光、青华校区的教育教学和职工生活设施,建设新校区;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尽快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加强生活设施的建设改造,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8.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发展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学院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党总支、支部和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力量、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学院发展软实力。
五、目标实施
(一)实施校企合作工程,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1.以专业对接产业(行业)、课程对接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师对接师傅为载体改革办学模式,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构建育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2.成立校企合作机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健全配套措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
3.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成立由学院、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开发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聘用、顶岗实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实施师资培养工程,提高教师“双师”能力
4.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采取“引进、培养、聘用”等形式,做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工作,继续加强“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培养力度,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5.实施双师队伍建设计划。依据“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原则,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设立专项基金进行重点资助,支持教师参与企业行业的各类资格培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人才资源,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库建设,建设“双师素质、双师能力、双向兼职”的教学团队。
6.完善教师的考核与管理机制。按照专业与岗位对口的原则,实行教师培养与目标考核、薪酬待遇、职称评定挂钩,建立教师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教师参与教研课改、项目建设、联系企业、社会兼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加强师德建设。严格考核管理,重视激励引导,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锐意创新。
(三)实施专业建设工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8.加大区域高职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科学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按照“立足区域、对接岗位、强化特色、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积极构建文化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教育服务业等六大现代服务类专业群体系;着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引领和推进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规范专业程序化管理,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或示范专业,形成专业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9.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实训,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践教学情境与职业工作环境相对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0.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融专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建成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主导的专业核心课程,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1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专项·综合·顶岗”三级实践教学模式,全面建立从课程实训到综合实训,从基本技能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依据专业群建设的需要,通过更新、改扩建,充实校内实训设备,整合实训功能,建设8~10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基地,在保证每个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满足校外培训等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不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基地为依托,全面施行教学、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13.加快教材建设步伐。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建设“学习包”、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系列教学用书,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完成专业与课程配套的优质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建设,争取主编、参编公开发行教材20种以上。
14.提升教学管理效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加快校企合作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管理的重点逐步转换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项目中,增强管理体系的灵活性;加强教学资源、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管理,全面构建高效协调、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四)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1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强化统筹协调,注重整体规划,努力构建集学院优良传统文化和管理服务类高职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文化。
16.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的文化引领作用,用高尚师德影响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用优雅环境熏陶学生,用健康活动陶冶学生,用优良学风感染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17.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18.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参与广泛、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职业竞赛、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9.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好、用好学工网、就业网、共青团网等一批融教育性、服务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20.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校园文化资金投入,妥善安排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学院标识系统,调整校园建设整体布局,精心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 (五)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2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信念坚定、品格健全、素质全面、勤学敏行、敬业奉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建设”这两个重点,牢牢占据“课堂、学生公寓、网络”三个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好“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有效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2.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生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深化院系两级学生管理体系改革,全面激发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工作特色化发展;大力推进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学工队伍建设,特别要建设好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做兼职辅导员,提升辅导员队伍工作整体水平;创新和完善处级干部联系班制度、学生辅导员助理制度,不断巩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评价办法,构建符合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23.关注特殊学生,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健全和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公平接受教育。
2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精神,着力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六)实施就业创业工程,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5.构建招生就业工作与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招生就业工作紧贴市场的特点,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及区域,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招生就业工作的反馈信息纳入专业建设淘汰机制。
26.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建设稳定的、高素质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增强就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27.积极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探索组建学生创业中心,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大学生开展创造、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推动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
28.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就业保障能力。通过举办校内招聘会、大型联合招聘会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品牌,不断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七)实施社会服务工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9.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结合学院专业和资源优势及社会市场需求状况,拓展培训项目,聘请知名专家、企业高管、能工巧匠与教师共建项目工作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30.大力加强团干部培训工作。加强培训阵地建设,扩展培训对象,拓宽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集团干部培训、青年技能培训、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为一体的青年工作格局。
31.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对学院事业的重要作用,利用学院全日制教育的办学优势,努力办好人大网络教育;围绕高职教育,面向社会,认真做好职业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规模;依托职业技能鉴定站,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力度,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八)实施校园信息化工程,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2.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推进教育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33.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办公及后勤服务的网络化管理和资源共享。
34.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扩大电子文献信息、网络文献信息等数字文献资源,形成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并存、藏书结构合理的格局,实现图书馆管理手段现代化、信息检索个性化、存储方式数字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的目标。
(九)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工程,提高管理育人质量
35.继续坚持和优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教学部门的责、权、利,充分发挥教学部门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办学活力。
36.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根据“绩效优先、优劳优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效应,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制度环境。
37.建立和完善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发展的管理支撑体系,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保障能力;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后勤系统;加快推进后勤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权责明确,节能增效,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38.完善学院财力保障体系。广开财源,厉行节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增强学院自身“造血”功能,加强理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办学效益;建立稳定的教学投入制度,保证每年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十)加强党的建设,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39.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党委对学院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学院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领导水平和引领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
40.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党性党纪教育,健全组织生活制度,继续加强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41.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建立健全含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的管理体制,形成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实行院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扬民主,构建和谐校园。
42.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考核力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面,公平公正的干部考核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务工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行政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43.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学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六、组织保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十二五”规划是学院未来发展蓝图,更是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的行动纲领,全院上下要高度重视,确保其顺利实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积极建立学院领导班子联系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二)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学院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各部门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制订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组织实施,重点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三)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对于专业建设工程、师资培养工程、新校区建设、职工住宅楼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确保顺利完成,实现学院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四)鼓励创新,加强监督。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开拓进取,推动学院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发展目标量化标准,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检查,年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