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处
 首页 | 学术委员会 | 机构组织 | 学风建设 | 政策法规 | 科研立项 | 研究交流 | 学报 | 下载中心 
现在是: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交流>>正文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强校的实践与探索
2014-04-08 12:32  

 

来源:中国教育创新作者:韩新君时间:2009-02-25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要做好科研工作我们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科研方向不明确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个别教职工研究方向不集中,呈散射状,申报课题的学科方向变化较大,不能体现其研究方向和专业发展的主线,不利于学科和专业的精深发展与培植。

二是科研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为了评职称和应付年终考核而科研的思想,目前在一些教师当中表现尤为突出。职称晋升后,就高枕无忧了,立项、成果、经费进帐、发表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少。

三是科研精神不严谨的问题。个别教职工缺乏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只重视立项、不按时结题,甚至不结题的情况仍然存在。同时,重视立项,轻视争取研究经费的现象相对突出。教职工对学校科研和学术交流经费依赖性过高,通过立项争取经费、自行完成项目研究的意识还没有广泛形成。

四是科研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术委员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对教职工的立项指导、审查和纵向课题中期及结题考核等方面工作做的不够。

五是科研团队不合作的问题。独来独往、埋头搞科研的“单干户”还大有人在。或者虽然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项目申请前,不通气、不讨论;项目申请中,不研究、不修改;项目申请后,不愿意与学科组或教研室其他老师共同完成项目。

实事求是地讲,以上这五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软肋”,是制约我校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层次、上质量的“瓶颈”,必须千方百计、坚定不移地彻底解决好。

二、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强校科研管理的措施与办法

我们在科研管理方面主要做了四方面探索。

(一)建立健全科研工作制度,规范科研工作行为

我国高校大体经历了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演变,科研工作在高校三大功能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科研工作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质量,名师才能出高徒。大师、名师都不是“讲”出来的,要靠科研实践锻炼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在科研。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在空前地加快,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成为一个称职的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应该是一位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娴熟地驾驭知识,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播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展望学科前沿,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显然,这与对传统型教师的要求大相径庭。现代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要有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修养。所以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的灵魂,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教育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高等院校的科研目的是:一是为学科建设服务,传播知识,为社会培养人才。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创新知识,为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成果。基于以上认识,近两年来,学校先后五次召开专门科研工作会议,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提出了“科技强校”工程。结合本校实际,分别出台了指导性文件:《鸡西大学“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规划》、《鸡西大学教科研立项审批制度》、《鸡西大学教科研工作条例》、《鸡西大学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鸡西大学教育科研课题结题验收要求》、《鸡西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鸡西大学教科研“212成果目标工程》、《鸡西大学“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鸡西大学科学研究奖励办法》、《鸡西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鸡西大学校内科研经费资助办法》等10余个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出台,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规范了教育科研工作行为。

(二)抓科研网络建设,配强配硬科研管理队伍,规范科研工作管理

建立教育科研网络是教育科研部门为基层服务,为教改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向教育科研要效益,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的科研兴教的战略举措。建立教育科研网络是为了播下教育科研的种子,以科普推动科研,以科研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校为搞好教育实验研究,更好地完成省市下达的课题。首先,学校调整了科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抓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院系科研副主任任成员。其次,学校实行了校系两级科研管理。学校科教处负责全校科研管理工作,各院系建立了科研室,由一名系副主任主抓科研工作。为做好科研工作,学校还设置了10个研究所、10个不同学科的专业学术学会团体。在全校建成了校、系、所三级多层次,纵横交错,正常运作的科研组织网络。第三,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143号文件精神要求,学校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建设。坚持专家型的领导、骨干型的队伍、实效性的成果、规范化的起步为建设目标,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充实到教育科研队伍中来。目前我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是博士后,科研处五名同志有三名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助教,其中一名为博士在读,三名为学科带头人。第四,学校注重办公设备配置,投资上万元,为科研处三个办公室配置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做到了现代化办公。

在科研工作管理方面我们学习了东北林大科研管理工作程序“五制法”,为了推动全校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组织申报规划项目、管理、验收、报奖、推广等方面建立了一个科学化项目管理模式。其内容是:一是申报指导制,请有关专家做如何申报课题的报告。同时,项目管理研究办公室也加强指导,保证申报质量。二是初步审查制,我校对申请的规划项目都进行校、系级的初步审查,从学术思想创新性、立项依据、改革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的预期目标等五个方面组织评审,使评审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在课题的管理上,我们不仅从制度上规范,还从课题的选题、立项、中期检查、成果鉴定、申报奖项等过程中加以指导,确保了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项等工作的顺利完成。三是一题一档制,为每一个课题建一个档案,并进行微机管理。结题后及时归案到校档案库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四是中期检结验制,指每个项目都要接受中期检查,评价进展情况,发现进展不好,或没有进行的,撤消立项。五是项目演示制,正在筹备成立项目演示室,在各类项目结题时,定期集中聘请专家对研究报告、项目成果等进行严格审验,同时运用现代化设备对优秀成果进行演示、宣讲。我们对项目采用集中验收的办法,提高课题的研究水平及材料的规范化。对研究过程、试验过程进行展示,为好的研究成果推广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资料。并对推广、应用前景做出评价。

(三)抓科研队伍建设,培养教育科研骨干,普及科研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论

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后,要去很好完成,关键因素是靠人。我校为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课题科研任务,我们把抓科研队伍建设,培养教育科研骨干,普及科研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为提高全校教师的科研素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我们制定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规划》。《规划》中对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知识水平,能力,个人心理品质,身体健康状况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也制定相应的措施。根据这个《规划》要求,为抓好科研队伍建设,培养科研骨干,我校广泛开展了科研科普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科研工作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学校确定的科研总体工作思路为:打造一个平台、培养一支队伍、建成一批学科、研发一批项目、取得一批成果,为科技兴国、科技兴校、科研兴教作贡献。即:在完成创新环境和创新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支道德高尚、治学严谨,可同时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分期分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全力推进“212成果目标第二期工程。且要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我校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争取承担一批有影响、有效益的科研与教研项目,集中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研发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借以提高大学事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四)抓科研经费投入,促使科研工作上水平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教育科研正常开展的保障。“十一五”期间,为使课题项目顺利完成,使科研工作上水平,我校加大对科研投入力度,注重改善科研工作条件。2001年以来,学校投资400多万元,为73名教授每人匹配了课题专项科研经费5万元。投入20万元,表彰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另外,为搞好课题研究,不惜投入大量经费,选派教师到省内外去参观学习,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培训班。这些经费累计多达几十万元。“十一五”期间,学校为了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为高级别项目的申报做好前期孵化器工作,学校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经费,用于资助校内科研项目和学校急需建设的学科方向的学位教育。科研工作设立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三、实施新办法后的效果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提出三个具体要求:一是弘扬崇实、创新、奉献三种精神,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坚持科研与创新相结合、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科研与地方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强力推进科研强校工程。全校教职工要瞄准全市经济增长点来开展科研,迅速形成“两高”人员的技术权威,开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科研工作新局面。做到教师人人手中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我校国家级课题立项4项,其中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立项课题1项,在国家教育部教育规划项目立子课题1项,中国教育学会重点科研课题立子课题1项,列国家安全生产指导性计划课题1项(06-145)。省级立项83项,其中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研规划课题12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项,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规划课题45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研究项目9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项目3项,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项,黑龙江省科技厅立项3项。市级课题97项,其中市科技局立项25项,社科联立项72项。目前,开题率达100%。课题研究规范,学校注重过程管理,课题研究归档、立卷制度已形成,做到一题一档,每项课题研究严格按着工作方案进程操作,进展情况按计划进行,做到有计划,有年度总结,有阶段研究成果。

我们正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立项,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形成成果,推广交流成果这一科研流程,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规范;抓科研网络建设,配强配硬科研管理队伍,规范科研工作管理,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实;抓科研队伍建设,培养科研骨干,才有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抓投入和横、纵向课题经费到帐,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运作。两年来,我校教育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

转自:中国教育创新2008年第7

上一条: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
下一条: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科研处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鱼包头街123号
电话:029-61289721  邮编:710100
ICP备案号:陕ICP备 05001405号